优化农村路网 赋能乡村振兴——晏场至望鱼X025线建设案例
一、案例背景
“十四五”以来,雅安市雨城区坚持以农村公路建设为乡村振兴“先手棋”,聚焦“优化路网结构、畅通城乡循环”目标,针对晏场镇、望鱼镇片区交通短板精准发力。此前,晏场至望鱼X025线为等外公路,由多条乡道、村道联合构成,部分路段路面狭窄(仅3.5米)、弯道较多,坡道较大,不仅导致两地群众往返需绕行15公里以上,通行时间超 1 小时,更制约了海子山康养中心的客源导入与周边农产品因运输不便,物流成本比周边地区高,海子山康养中心年均客流量较低,交通瓶颈成为片区发展的“拦路虎”。
为破解这一难题,雨城区以“骨干路网提档+微循环畅通+产业通道衔接”为思路,将晏场至望鱼提档升级改造及海子山康养配套通道建设纳入全区农村公路重点项目,着力构建“互联互通、覆盖广泛”的农村公路网络,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交通动能。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锚定“路网+产业”双目标
1.骨干路网提档升级:委托专业设计院对X025线进行勘察设计,按照四级公路标准改造,路线全长12.659公里,将原3.5米窄路面拓宽至6.5米,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优化12处急弯,增设错车道,同步完善波形护栏、警示标志、反光镜等安防设施,提升通行安全性与效率。
2.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针对“断头路”,通过“政府主导+村集体协作”模式,协调沿线行政村的土地资源,修建连接路段,直接衔接海子山康养中心入口以及海子山湿地公园。
3.进村入户延伸覆盖,以X025线为主轴,同步改造沿线村级支线,将通组路硬化率提升,实现“主线连支线、支线通院落”,确保周边群众“出门见硬化路、抬脚上主路”。
(二)协同推进:凝聚“多方联动”合力
雨城区推动部门联动破难题,成立由区交通局牵头,交通执法、望鱼镇及村民委员会组成的专班,建立路域环境整治专班,邀请沿线村民代表担任“路域环境监督员”,参与路域环境整治工作,开设“路长制”公示牌,明确镇、村两级路长职责,同步组建各级养护队伍,落实“日常养护+应急保障”责任,确保道路长期稳定通行。
三、实施成效
(一)通行能力显著提升
X025线升级改造后,晏场至望鱼两地通行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45分钟,路段通行量显著提升,周边群众出行不再绕行,物流车辆可直接抵达田间地头与康养中心,农产品运输成本降低。
(二)康养产业加速赋能
海子山康养中心与 X025 线实现“无缝衔接”,游客可从雅安市主城区经S104线转X025线直达康养中心,车程从 2小时缩短至1小时。今年以来,海子山康养中心客流量显著提高,带动周边发展农家乐、民宿,村民发展增收;康养中心还与当地合作社签订协议,定向采购茶叶、竹笋等农产品,形成“交通带旅游、旅游促产业”的良性循环。
四、经验启示
1.规划先行是前提:农村公路建设需紧扣乡村振兴需求,将“路网优化”与“产业发展”深度绑定,既要补齐骨干路网短板,也要延伸“毛细血管”,才能实现“路通业兴”。
2.协同联动是关键:打破部门、区域、政企壁垒,通过“政府统筹、企业参与、群众共建”的模式,可高效解决征地拆迁、资金筹措、质量监管等难题,提升项目建设效率与群众认可度。
3.长效养护是保障:建立“路长制+村级养护队伍”机制,将道路养护责任落实到人,才能确保农村公路长期发挥效益,避免“重建轻养”导致的资源浪费。
该案例通过“提档骨干路、打通断头路、衔接产业路”的实践,为“十四五”农村公路支撑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证明农村公路不仅是“出行路”,更是群众的“致富路”、产业的“发展路”。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